事實上,像這樣通過數字藏品線上銷售,推動非遺傳承“新活態(tài)”,已不是個案。近年來,以弘揚大運河文化為己任的拱墅區(qū),致力于“以數字化賦能大運河非遺傳承保護”,依托區(qū)塊鏈、5G、云計算、AI技術,通過數字空間建模、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3D打印等技術手段,讓非遺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助力非遺跨越數字鴻溝擁抱市場,帶動非遺傳承人增收共富的同時,實現(xiàn)大運河非遺項目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
每一件藏品,都有獨立編碼
記者打開騰訊幻核APP,點擊進入十竹齋木版水印藏品看到,魏立中的木版水印數字藏品《十竹齋果譜》《十竹齋翎毛譜》《十竹齋石譜》《十竹齋梅譜》等16款作品在平臺上拍賣已經結束。
魏立中說,“這里,每一件非遺數字藏品都會有一個獨立的區(qū)塊鏈編碼,而且一種非遺藏品每上線一次發(fā)售結束后,就永遠不會再重復上線,可以這么說,收藏者買到的每一件藏品都具有唯一性。”
據悉,短短幾天時間,他的這些藏品共賣出25000余份,參與人數達5萬人。目前數款數字藏品是售罄狀態(tài)。不僅在幻核,魏立中的木版水印數藏作品還在一花、秦儲、時藏等數字藏品平臺陸續(xù)上線拍賣。
“數字化為非遺的傳承和傳播帶來了無限可能,年輕人通過收藏非遺數字化作品,能用最少的錢,了解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因為數字藏品一發(fā)售可能就是幾萬份,也能讓非遺得到更好的推廣和傳播。”魏立中說。
杭州言贊文化CEO方美佳既是一位非遺數字藏品工作的參與者,也是一位愛好者,她就在平臺上收藏了魏立中老師這次推出的十竹齋木版水印數字藏品。“我很喜歡傳統(tǒng)文化,魏老師這次推出的全系列我都收藏了,我還收藏了《甲骨文》《戲古潮新》等非遺數字藏品,我覺得這個跟集郵差不多,此前也有數字貨幣的先例,能看到有一定的投資價值,而且很新潮,這樣的形式年輕人很容易接受,也有利于非遺項目的傳承和傳播。”
數字化技術遇上傳統(tǒng)技藝擦出燦爛火花
大運河流淌千年,沿岸非遺延續(xù)千年,“數字化”傳承為大運河非遺的弘揚和發(fā)展都打開了新的“窗口”。
非遺的傳承需要借助新技術來進行延展,且技術的出現(xiàn)并非是改變非遺的內核,而是將非遺包裝為更符合當代人生活的形式,令人們接受、產生興趣甚至由此衍生出喜愛、熱衷等更多深層次的感情,從而幫助非遺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
記者了解到,拱墅、臨平、余杭三個文旅部門正聯(lián)合言贊文化等科技企業(yè)結合大運河文化標識開展評選活動,該項目將把運河古建筑遺址、運河民俗活動、運河傳統(tǒng)技藝等進行數字化呈現(xiàn),目前已經將十竹齋木版水印、王星記制扇、余杭紙傘制作、西湖綢傘、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等運河非遺項目打造成非遺數字藏品推向了市場。
“我們用視頻、虛擬現(xiàn)實、AI、數字空間建模等數字技術手段讓非遺變得更加活靈活現(xiàn),如王星記扇子、余杭紙傘被打造成3D模型藏品,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則是一款動畫視頻藏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和收藏。”方美佳表示。比如,即將推出的非遺數藏作品《拱宸橋》,言贊文化就采取數字建模的方式還原古建筑遺址,提煉文化符號,豐富文化內涵,同時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國潮元素,以三維微景觀的形式呈現(xiàn),讓歷史變得更有趣,同時讓更多人貼近與收藏大運河的文化魅力。
此外,大運河非遺數字藏品還實現(xiàn)了虛實結合和“線上線下”的聯(lián)動。記者了解到,部分數字藏品會附贈線下“權益”——比如,能在位于大運河畔的全國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杭州拱墅站與大運河非遺項目來一次“親密接觸”,兌換非遺體驗課程、運河茶歇等相關非遺項目“權益”。該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坐落于運河廣場上的拱宸橋北戲樓,這里致力于打造成一個大運河城市非遺“會客廳”。
推動非遺跨越數字鴻溝擁抱市場
數字技術讓非遺的傳播和變現(xiàn)增加了更多可能性,杭州已有不少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非遺傳承人在非遺數字藏品領域試水。
在今年6月初拱墅區(qū)舉辦的中國大運河非遺旅游大會拱墅主場,杭州市文旅數字非遺板塊首款數字藏品“三潭印月”西湖綢傘在現(xiàn)場首發(fā),1500件西湖綢傘,上線短短幾十秒就被一搶而空。該非遺數字藏品以西湖綢傘代表性傳承人、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宋志明手工作品為靈感來源??吹皆摲沁z數字藏品如此受歡迎,宋志明興奮地說,“這也激勵了我們非遺技藝傳承人制作出更多高精尖的非遺作品,讓購買者覺得物超所值。”“非遺數字化是NFT數字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交融的一個成果案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已經可以促進大運河非遺傳承人增收,吸納就業(yè)人員,實現(xiàn)文化產業(yè)的轉型增值。”拱墅區(qū)文旅局非遺科科長馬珊表示。
近日,國家級非遺王星記制扇傳承人孫亞青正與相關公司簽署協(xié)議,將把她的非遺作品真絲刺繡宮扇《鳳穿牡丹》、檀香拉燙雕扇《樂西湖》、紅檀拉燙雕扇《錢塘月色》等推向數字藏品平臺進行公開發(fā)售。“非遺最重要的是傳承,比如我們的王星記制扇,很多年輕人不了解,因為王星記好的作品價格幾萬、幾十萬元都有,但是做成數字藏品后,發(fā)布的渠道都是年輕人扎堆的平臺和渠道,這樣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甚至外國年輕人都喜歡上中國非遺,他們可以先花上一點點錢買王星記制扇的非遺數藏,了解以后,可能他還會到線下來收藏真品。”孫亞青說。
非遺數字化本質上依然屬于內容IP的特殊衍生品,而決定這一衍生品是否能產生價值的關鍵仍是產品內容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內容為王的時代,數字非遺的傳播首先要精選文化IP,然后通過多渠道宣傳推廣,才能更好地讓非遺跨越數字鴻溝擁抱市場。”方美佳表示。
數字化技術也為非遺傳承人之間的創(chuàng)作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魏立中正考慮與同樣是非遺的西湖綢傘合作開發(fā)數字藏品,“我的木版水印作品可以印在西湖綢傘上,這樣傳承人之間還可以開啟廣闊的合作空間,一起去‘元宇宙’里飛一飛。”
記者手記
數字化賦能非遺發(fā)展,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時代之魂”。
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杭州有大量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杭繡、半山泥貓、天竺筷、王星記……僅拱墅區(qū)就有大運河非遺代表性項目131個。
非遺本身的魅力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但卻會因沒有找到合適的表達路徑而被淹沒,因此需要通過適合當下環(huán)境的方式與手段讓非遺的真正價值展現(xiàn)出來。
過去,以傳承傳播為主的“造血”和以經濟來源為主的“供血”問題,一直是非遺發(fā)展的兩大“瓶頸”。如今,最前沿的數字技術與最傳統(tǒng)的非遺技藝間擦出燦爛火花,使得非遺項目的“造血”和“供血”問題實現(xiàn)借力突破,迎來新的發(fā)展路徑和機遇。
非遺的“新活態(tài)”傳承,令人期待。(記者 許卓恒拱墅微融圈 楊于佳 吳哲)
Copyright (C) 1999-20120 m.manad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huán)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lián)系我們:52 78 229 @qq.com